汤恩伯在上海会战中杀的国民党的最高将军「汤恩伯20万兵之主力犹在为何仓惶逃离上海粟裕一招点住其死穴」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38更新:2022-09-03 04:08:09

淮海战役收官阶段,两大野战军因何未能捕歼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因为老蒋打仗的习惯就是“先是一点也不给,后是通通都不要”,早在杜聿明集团被包围之际,他就下令第六、第八兵团等残余部队放弃淮河防线,全部撤至长江以南。所以无论是杜聿明还是黄维,后来已经不可能得到任何增援了,能不能突围出去完全就是“自求多福”。

(粟裕将军)

淮海战役完全取得胜利后,就在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休整和实施整编期间,以淮海战役总前委改称的“渡江战役总前委”,于1949年3月间,正式向西柏坡上报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得到批准。所以要注意,“渡江战役”只是一个比较形象的简称,“京沪杭战役”才是正式的战役名称,总体目标是打过长江去,并且要解放敌人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和杭州这个三角地区。

因此,“上海战役”其实是渡江战役的一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役,作为总前委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粟裕将军,同时还担任着第三野战军的“代理前委书记”。换句话说,他实际承担着三野全军的作战指挥任务,所以淮海战役甫一结束,粟裕就开始对渡江和解放上海进行通盘考虑,事情很清楚,渡江已经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渡江战役总前委)

一、“汤司令”前度撤职今又来。

说汤恩伯是粟裕的老对手,是因为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汤恩伯时任徐州绥署副主任兼第一兵团总司令,是整74师、整25师、整83师等八个整编师的战场总指挥。整74师全军覆灭,张灵甫兵败身亡,汤恩伯在与粟裕的对阵中完败,老蒋气急败坏。战后,汤司令落得个被“撤职查办”的下场,据说还被老蒋用手杖敲破了脑袋。

不过呢,到解放战争后期,老蒋可用的高级将领数量实在有限,还得能打、还得听话、还得能背锅,东北、华北、华东到处缺人,而汤恩伯严格来说还不算太“草包”,再加上很有一副奴才嘴脸,总归还是要用的。所以在何应钦和陈仪的斡旋下,5月间被撤职,7月就复出,被任命为代理陆军总司令。

说明一下汤司令的军衔,这厮在整个抗战期间都是中将,直到1946年2月15日才“晋加上将衔”,也就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总算能挂三颗星了。

(如果是抗战照片,那是有问题的)

至1948年底,蒋军在三大战役的决战中已经基本趋于失败,老蒋不得不考虑固守长江的问题了,于是下令以“衢州绥署”司令部为基干(该绥署是抗战胜利后,以余汉谋第七战区司令部改编的),筹组“京沪警备司令部”,以汤恩伯为司令。其重点对南京至上海段的江防进行巩固,司令部置于上海,因此我军渡江战役之前,汤恩伯已经成为华东地区蒋系中央军的最高指挥官。

1949年1月22日,老蒋在宣布下野的前一天,突击发表了两项任命:一是陈诚担任宝岛警备总司令,二是“京沪警备司令部”升格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仍以汤恩伯为总司令。

(汤恩伯在上海)

这两项突击任命,意味着老蒋开始预留后路了,汤恩伯也由此获得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兵权:除原宁沪杭地区守备部队、二线部队之外,还接收了所有从江北逃过来的所有部队,也就包括李延年的第六兵团和刘汝明的第八兵团,以及第十七兵团、两个绥靖区、两个编练司令部和一个淞沪警备司令部,杂七杂八总计拥有75个师约45万余人的兵力。

然而此时的蒋军不仅士气低落,而且各部队普遍严重缺编,平均下来每个师不足6000人,且重建和新建部队较多,战斗力大半草鸡,对这一点,其实老蒋和汤司令是心里有数的,因为能打之精锐,都在长江以北损失殆尽了。

汤恩伯私下里曾对心腹说:“从湖口到上海790公里,光靠18个军是防守不住的”,也就是说,汤司令从一开始就对固守“长江防线”没有信心。

(抗战末期的汤恩伯)

二、守长江还是守上海?

至1949年3月,集结在长江中下游之北岸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已经有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全部,以及中原军区、华东军区的大批地方武装,总兵力突破了100万人,尚不计突至武汉对面,负责牵制白崇禧集团的四野先遣兵团12万人。如此,百万雄师对汤恩伯的45万人马构成压倒性优势,老蒋也很清楚,长江是守不住的。

不料遭到汤恩伯的断然拒绝,汤司令一点都没客气:“我觉得我们应该放弃南京防线,集中优势兵力依托上海,在江阴以下构建防御”。

(三野进至长江北岸)

蔡文治跟汤恩伯一样,也是日本陆士毕业的,被抢白后深感学长汤恩伯有点目中无人,冷着脸说道:“就战略战术来看,我想没有人,会认为你这个抛弃南京的做法是对的,现在代总统、顾总长都同意我们作战厅的方案,你却在这无理取闹”!汤恩伯依旧盛气凌人:“我不管别人,总裁吩咐怎么做就怎么做”!

蔡文治有点急眼了:“你要明白,总裁已经下野了,你别一口一个总裁的到处压人,就算我们按你说的方案,你能保证能够守得住上海吗”? 汤恩伯眼见被学弟和下级教训,恼羞成怒拍着桌子指着蔡文治道:“你蔡文治算什么东西?什么守江不守江,我枪毙你再说”!在场众人一顿劝,否则两位高级将领当场就要PK了。

汤恩伯随即亮出老蒋的手谕,然后扬长而去,临走时还扔下话:“你们这些长官、同事请到广东去吧,免得在这里碍手碍脚,必要时我还要保护你们”。留下一群人面面相觑,李宗仁气得说不出话来。

(李宗仁)

可是兵权在人家汤恩伯手里,哪怕是倾向于固守南京的何应钦、顾祝同也无可奈何,于是南京政府只好屁滚尿流,提前迁往广州。原来,老蒋早就给汤恩伯下达了一份详细的作战命令:牺牲全面长江防线,主力依托淞沪地区积极防御,与宝岛遥相呼应从而长期支撑,构建一个坚固的“飞地防御体系”,最后再待机反攻。

在老蒋的幕后微操和汤恩伯的“坚决执行”之下,在我百万雄师渡江之前,长江南岸蒋军的分布情况是:在全部18个军的野战部队中,汤司令仅以10个军部署在湖口至江阴段,而将较有战斗力的第52军、第37军和第75军通通编入陈大庆的“淞沪警备司令部”专守上海,另以5个军(第4军、第21军、第51军、第123军和第54军)置于江阴至苏州段或纵深地区。

也就是说,一旦解放军突破江防,汤恩伯可以迅速集中8个军20余万人退守上海,总数接近华东之敌的一半。

解放军成功渡江后的1949年4月27日,已经“引退”的老蒋,又没羞没臊地亲乘军舰到上海督战,当面要求汤恩伯至少要坚守上海六个月,以便达成他心中的两个设想:第1、尽力抢运上海的黄金、白银、物资和工厂,能运多少就运多少,第2、利用欧美在沪经济利益较大的特殊情况,希望战火长期燃烧,引起列强可能的武装干涉,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

汤恩伯抗战末期从军人沦为政客以后,也学会喊口号了,遂一边拍胸脯表态一边疯狂叫嚣:“要让上海成为一次大战中的凡尔登,二次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如果上海守不住,就要把它搬空、打烂、炸完”!

(上海守军)

蒋军利用侵华日军当年修筑的永备工事,从1948年初开始,在上海周围及城区加紧构筑工事和配套实施,仅在城郊即有4000多座碉堡和10000多处野战工事,其间铺设了大量地雷、鹿砦和铁丝网,加之上海外围一马平川,所以对三野攻击部队来说,确实是一块硬骨头。

汤恩伯还残酷地下达命令:为扫清射界,主要阵地周围1000米以内的民房和建筑一概拆除,对阻拦者“格杀勿论”!这一命令,瞬间致使几十万上海百姓无家可归。

(上海解放前旧照)

三、粟裕关于解放上海的上中下三策。

既然突破江防并是特别困难的战斗,等于南京唾手可得,那么粟裕就要未雨缪绸,重点考虑大军渡江以后如何攻取上海的问题。同时他还必须考虑,拥有600万人口的上海,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完整接收上海,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意义极大,绝不能出现汤恩伯叫嚣的“搬空、打烂、炸完”之情况,三野司令员陈毅形象谓之:瓷器店里捉老鼠。

怎么才能捉老鼠又不打坏瓷器呢?粟裕经过认真研究,认为解放上海之战有三种打法可以选择:

(三野炮兵)

第1案: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法轻取上海。

也就是以重兵长期包围上海,最终迫使汤恩伯弃城而逃,这也是解放军牺牲最小的打法。但问题是,上海有600万人口,一旦实施长期围困百姓也将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同时也给敌人抢运物资提供了更多的时间,而汤恩伯有军舰有飞机,控制着黄埔江和海上通道,解放军是围不死的。

所以围困战法是“下策”,非万不得已不应该实施,粟裕很快就放弃了这一构想。

第2案:自苏州河以南实施主要突击。

苏州河以南的市区和郊区,是汤恩伯兵力部署最薄弱的环节,这一战法等于避开了敌人设防的重点,解放军的伤亡肯定要小很多,但是选择的主战场就是上海中心市区了,那么想不“打烂”都难,战端一开,必然废墟一片,平民伤亡无算。

因此直接对市区进行向心突击,只能算作“中策”,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注意看态势图)

第3案:首先钳击吴淞要塞。

上海的地形是比较特殊的,黄埔江虽然纵贯市区,但若想顺江出东海,则必然经过吴淞口,所以吴淞港和吴淞要塞才是上海的命门所在,无论是蒋军自外海增援,还是汤恩伯逃离淞沪,吴淞口都是必经之地。那么一旦解放军攻占了吴淞口,也就等于封锁了汤恩伯集团的退路,同时也切断了敌人抢运物资的通道,是点穴的战法。

这个作战方案的缺点,是因为对于吴淞口的重要性,敌我双方都很清楚,所以吴淞口两侧也是敌人重兵防守之地区,汤恩伯把麾下最精锐的第52军、第54军都部署在那里,攻坚战斗必然惨烈,解放军将付出重大代价。但为了尽快解放上海,同时又尽量保存城市,这又是个最佳的方案。

也就是说,放弃首先对市区的攻击,而选择直接夺占吴淞,就全局来说才是“上策”。

粟裕几经权衡,在渡过长江之后,即向总前委和西柏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以钳击吴淞的第3案为最佳选择。1949年5月初,西柏坡复电:“请粟张即行部署,于5月10日以后、5月15日以前数日内,先行占领吴淞、嘉兴两点,封锁吴淞江口和乍浦海口,断绝上海敌人逃路,使上海物资不致大批从海上逃走,并迫使用和平发生解决上海问题成为可能”。

亦即军委完全同意粟裕选定的作战方针,以攻占吴淞和嘉兴为第一要务,封闭汤恩伯集团的逃路,迫使其起义、投降或者加以全歼。

四、粟裕不得不推迟战役发起时间。

粟裕选用的主攻部队,为第三野战军所属之宋时轮第九兵团和叶飞第十兵团,由于渡江战斗较为轻松,至1949年4月29日,三野先头部队已经前出到苏州附近,距离上海仅仅一步之遥,但是却不得不停下脚步。

原来,解放上海只能算任务完成一半,另一半任务是顺利地接收上海,这就涉及到准备大批干部、物资、甚至新版人民币的问题。但是这些工作还没有跟上,如果过早对上海发起攻击,打下来以后既不能顺利接收,也无法保障600万市民的生活必需。

还有一点,对于美国可能进行的武装干涉,我方亦不得不防,须等战略预备队二野完全就位,因此方方面面都要求着,攻击上海不能太急。

(陈大庆)

因此西柏坡特别指示,要把汤恩伯稳在上海若干时间,以便我军做好充分的接收准备,电文坡特别强调:“何时进驻上海,须得我们批准”!其实粟裕对此早有预判,早在4月6日的白马苗作战会议上,他就明确提出:“对上海采取完整接收,宁可让敌人逃窜”。

粟裕遂于4月29日急电前线各兵团、各军首长,在苏州以西、吴兴以南地区停止前进,同时要求各部队立即开展城市政策、外交政策的教育,以便等待从丹阳赶上来的干部队伍和大批物资,包括不离陈老总左右的20亿元人民币。

(汤恩伯)

这一等就是一周多的时间,粟裕心急如焚,深知每拖延一天,汤恩伯的部队就在上海为祸一天。直到5月6日才得到军委指示电:“占领吴淞、嘉兴并不放弃推迟占领上海的计划,何时占领上海,仍须按照我方准备工作完成的程度来作决定,最好再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充分完成准备工作,但是你们仍须准备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早日去占领上海”。

换言之,军委批准了粟裕首先攻击吴淞的作战计划,而至于何时开始攻击市区,要求粟裕和张震临机掌握。此间,上海地下党冒险送出了敌人的兵力部署图,野司也得到了有关方面送来的情报:汤恩伯可能起义。这个情报不太准确,也确实让三野一些部队产生了轻敌思想,事实证明,汤恩伯根本没有起义打算,还出卖了恩师陈仪。

1949年5月10日深夜,粟裕下达了对吴淞两翼的攻击命令,第九和第十兵团奔袭而去。

五、战上海!

现在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上海战役最激烈的地段反而是高桥和浦东了吧?因为三野若想夺取吴淞口,则必须从昆山方向、浦东方向实施对向夹击,而汤恩伯的防御重点也在这两个方向,因此战况空前。老电影《战上海》想必许多读者是有印象的,但是对于上海战役的具体进程,电影里描述得并不详细。

战场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三野并未在第一时间攻击上海市区,而是以叶飞第十兵团向昆山、太仓、嘉定一线攻击前进,占领上述地区后,再于5月13日继续向月浦、杨行的守敌发动猛攻,就是在月浦,该兵团所属第29军,与号称蒋军“第六大主力”的刘玉章第52军狭路相逢,也就是辽沈战役从营口逃出的那支部队。

(电影战上海剧照)

第52军是汤恩伯手里的王牌,该军置于月浦,已经充分地说明了敌人的防御重心,所以月浦之战成为整个上海战役最激烈的战斗。同时,宋时轮第九兵团负责攻占金山卫、奉贤、南汇、松江、青浦一线,至5月15日前锋进逼川沙。由此,三野两个兵团已经形成了夹击吴淞口之势,汤恩伯当然畏惧,急调第21军、第51军等部从市区增援。

由于敌人精锐在吴淞两侧地带拼死顽抗,加之上述地段地域狭窄,我攻击部队不便展开兵力,所以每攻一点费时较长,短时间内难以奏效,而守敌则可集中力量坚守,所以吴淞战局一时陷入僵持。吴淞虽未迅速攻克,但是战局却出现了巨大变化,那就是随着汤恩伯不断从市区抽兵东援,上海城区守敌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粟裕当机立断:急电上报军委,请求将第3案更改为第2案、第3案同时执行,也就是增调有力部队迅速攻击上海市区。

(战上海剧照)

西柏坡鉴于华东局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已初步完成,立即复电批准了粟裕先攻取市区,然后解决吴淞之敌的建议。粟裕遂增调第七兵团第23军、第八兵团第25军及特种兵纵队的炮兵全部,分别配属给第九和第十兵团指挥,同时对上海市区发动进攻。

攻击吴淞两翼的部队在克服轻敌思想后,采取稳扎稳打的办法,也取得了相当进展,至5月23日夜,十兵团第29军攻占月浦南郊高地、第28军逼近吴淞要塞,并对吴淞码头实施炮击;到5月24日,九兵团第20军攻占浦东市区、第27军占领虹桥和徐家汇一线。

面对解放军的全线攻击,汤恩伯的心理逐渐崩溃,各路敌军也渐呈动摇之势。

六、“汤司令”落荒而逃。

实际上,汤恩伯和他的司令部,早在5月18日就已经逃上了吴淞口外的军舰上继续指挥,对于粟裕“卡脖子”的战法,汤恩伯自然惊恐万分,他一边拼命从市区抽兵死保吴淞两翼,拼命在月浦顽抗,一边下令位于苏州河以北的主力马上向吴淞方向收缩。战至5月22日,整个苏州河以南的市区干脆没有了敌人的正规军,只剩下五个交警总队还在负隅顽抗。

粟裕即令南北两个方向上的部队发起追击,大胆插入守军纵深,截歼企图逃往吴淞之敌。其中肃清苏州河以南残敌的第27军,在向河北实施突击时,在各座桥梁上遭敌疯狂阻击,守敌凭借苏州河北岸若干坚固的大厦,以猛烈火力封锁桥面,无法使用重炮的解放军因此付出了重大代价。

第27军“渡江第一船”的14名勇士,就全部牺牲在外白渡桥上,他们为解放上海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外白渡桥)

在正面强攻无法奏效的情况下,军长聂凤智仍然坚决执行不动用重武器的命令,决心组织部队迂回攻击,尽快突破苏州河防线。此时,敌“淞沪警备司令”陈大庆也逃往吴淞要塞,撤退前任命杂牌军将领、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刘昌义为“代理司令”兼51军军长,统一指挥苏州河以北的残军。

刘昌义深知大势已去,并且他早与“民革”的有关人士有所接触,因此在5月24日深夜,当他得知陈大庆也已经登舰的消息后,立即派人与解放军取得联系准备起义。此时,南北两路我军已完全突入上海市区,从而对大场、江湾一带敌军主力形成合围态势,而吴淞口两翼,也遭叶飞和宋时轮两兵团主力的进一步压缩。

实际上到5月24日,汤恩伯集团的主力犹在,但是战场形势却急转直下,三野一旦攻克吴淞,则猬集在苏州河北岸至吴淞之间的十几万敌军,均将插翅难逃。

(吴淞敌人逃跑)

1949年5月25日上午,汤恩伯知道再不跑就来不及了,遂下达了总撤退令,于是大批敌人一窝蜂向吴淞港涌去,当天,刘昌义率殿后部队40000余人战场起义,将阵地移交给三野部队,上海绝大部分市区宣告解放。三野各部则全力追歼和截歼撤退之敌,由于港口范围和船只数量有限,汤恩伯最终只带着50000余人登船逃跑。

叶飞督师猛攻,我第十兵团终于在5月26日攻克吴淞要塞,彻底封闭了蒋军的逃跑之路,战士们潮水般扑向吴淞码头,俘虏了未及上船的8000多敌人。与此同时,尚不能到达吴淞的大批敌人,在我军的围追堵截下,绝大部分不得不放下武器投降,少数顽抗的部队则被迅速歼灭,剩下的任务就是肃清残敌了。

战至5月27日上午,解放军包围和攻克了上海市区最东北角的杨树浦发电厂,全歼敌230师8000余人,上海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解放军进入上海)

上海战役,共歼敌153243人,其中毙伤14941人,俘虏94516人、接受起义和投诚43786人,从毙伤俘敌的具体数字,可见清晰发现战役的特点。同时根据《张震回忆录》的记载,战役中还缴获各种火炮1300余门、坦克和装甲车110余辆、汽车1100余辆、舰艇11艘和大批军用物资。

上海战役,也是粟裕将军成功指挥的一次特殊战役,也得到国内外军界的一致赞叹,其原因就在于,这场战役是三野部队凭借高超的智慧,在"投鼠忌器"的条件下取得的重大胜利。整个战役期间,上海市区内没有断水没有停电,甚至连电话也能保持通畅,.这无疑是大规模攻城战役中的奇迹。

周公后来回忆说:"解放上海,是毛主席亲自交给粟裕同志的任务”,显然,粟裕将军胜利而圆满地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上海解放)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