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水》鲁迅「鲁迅理水人性劣根阻碍治水大禹们手起刀落斩除毒瘤」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50更新:2022-09-03 23:06:28

编者按:这是一篇旧稿,初次接触鲁迅《故事新编》的时候,现当代文学海燕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时对于这篇小说的理解有一些不合理之处,文笔稚嫩,但终觉不能让这篇文章永远蒙灰,所以,今日尽量修去糟粕,使它更顺眼些。

正文:

《故事新编▪理水》篇我来回读了三遍,三遍而下,每一遍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鲁迅先生之幽默讽刺之笔触,写尽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浮世相:学者、官员、下民,有那么多人是一副正儿八经的奴相,让人想打也想骂。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上古文化中的治水英雄在学者们眼里是“一条虫”,那些吃着奇肱国国的洋面包,喝着所谓莎士比亚式洋墨水的人,只顾研究一些无聊透顶却也没有意义的问题,还美名其曰“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而开展研究,不关心黎民苍生的活路,认为下民们有水苔和榆叶吃生活得很好,而且洪水是他们自己招来的。一群没有文化脊梁的学者形象跃然眼前,而中国传统以来的知识分子理应是忧世济民的,若没了知识分子该有的那份情怀,中国的文化也就无源无根了。这是当时的一群御用文人的嘴脸。

而这,正好遂了那些为日本侵华提供合法依据的否定摧毁“三皇五帝”上古传说的理论者的心思了。有一位学者先生的话,我觉得很适合用来批论评价这种浮夸的现象,“世界已经是这样复杂了,知识分子的工作应该是使人丰富,使人多思,使人有能力对付这错综复杂的局面,不至于被邪恶的实力转晕了头。”

知识分子应当有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勇气,掌握文化,首先让自己明道,然后致力于警醒世人,不然知识分子空有起其会思考的脑筋,会看世事的眼睛和会懂道理的心腔。

知识分子们一边讨论禹到底是人还是虫,一边有传言“禹要来考察”。后面终于来了考察船,官员要来考察水灾的情况,结果来了好几天都以多种借口推脱见人,下民们其实也并不在意他们自己的受灾状况。在被召见时,下民代表说他们吃得很好,受灾不严重,看到这些地方时,我不禁苦笑,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奴才相吗?官员不作为也就算了,作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他们自己,还要阿谀奉承般地去讨好那些所谓的“考察官员”们。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生态?很显然,既不健康当然也无法长寿。

我还记得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阐明的他弃医从文的理由,那便是医生治病救人救的是人的肉体,但当时社会的国民状态大多数却是蒙昧无知而麻木的,所以唯有警醒世人的心,才是真正的救人之道。《理水》篇中的下民就是对于当时国民状态的一种映射,处处体现着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中人性劣根的批判。

所谓“上行下效”,精神指导行动。统治者、官员们行的是什么样的政,下民们便有什么样的状态,这是一点不差的。知识分子中的不良学术风,官员中的不理百姓苦难的行事风,自然也就影响着下民们的风貌。反动派军阀和他们的御用文人锦衣玉食,对于百姓苦难却抱着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可笑风气,人们的生活怎能有好的发展?

然而改变一个社会的风气何其困难,那时的社会风气以及权力系统已经积重难返,常见到的无非是两种:一种是随大众说法打压弱势,一种是依附强权攀援强势,此两种,没有一种让人舒心的。

所以在这种状态下,作为中国文化精神中的“根”和“真人”的代表,鲁迅先生将大禹着意发掘为中国脊梁人物的光辉写照。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虽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这种下民、学者、官员自动将自己纳入权力体系中的死气沉沉的局面,需要人来打破。

禹是英雄,是变通的楷模。他力排众议、苦力实干,终为人所接受和认可,而那些曾经非议过禹的人们,又反过来融入到禹所治下的权力体系中了。这说明,在当时思想混乱、信仰失却之时,还是有那么一批像禹一般的有识之士,在奋力挽救着那病态的大多数。

上个世纪30年代的相当一部分人们,可悲之处就在这里,一个个毫无主见、趋炎附势的躯壳,就这样不知所以地生活着,随着人的蒙昧惯性一泻而下,对于当时的大禹们,抱着质疑或者墙头草的态度。可我们最重要的脊梁,最最可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呢,谁来挑起?

这是一个让人不忍直视的问题。

但却不得不解决,纵有万千困难压身,大禹们仍然一往无前,披荆斩棘,只为把人们思想上的痼疾消灭殆尽。

所以,《理水》篇的现实意义,是可以照进现代社会的。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仍有一些精神上的“毒瘤”需要剔除,奴性便算一条。

我从来都认为,读书的人,真正读书的人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衡量的,脊梁是人这辈子中一根通天彻地的支柱。

END

图|网络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